近年来,山东省新泰市围绕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经验做法,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驻村下乡,助力乡村振兴见实效。2023年,新泰市获评省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典型县,2024年,泰安市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现场推进会议在新泰市召开。
◀借势振兴 谋划兴村特色▶
新泰市依照全市农业资源禀赋和乡土特色,将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融入全市“三带十区百园千社”乡村振兴规划,出台《新泰市推进“民企兴村,共建共荣”助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》,实行产业带土地流转兴村、优势区旅游带动兴镇、百园千社培训兴户“三大工程”,做到兴村行动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。
通过实地走访、调研座谈,新泰市摸清实情,依托镇街商会开展村企结对常态化沟通,确保行动企业响应快、镇村对接准。邀请多个单位召开2次座谈会和3次意见征求会,确保政策执行落实到位。发挥所属商会、副主席(副会长)企业和会员企业“三驾马车”示范带动作用,积极推动民企与村居结对,工商联执常委联系5个示范镇、22个示范村和12个重点帮扶村。联合农业农村局、农发行、农行等成员单位,制定“金融兴村”“产业兴村”等7大项20条兴村措施。
◀招引项目 构筑产业链条▶
抓发展离不开抓项目,新泰市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兴村工作的重中之重,成立工作专班,聚焦农业抓招商、引项目、聚资金,先后引进中电、华能等大型企业优质资金100亿元,引进建设帅宠宠物食品、浩宇园艺泰山玫瑰园等产业项目19个,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2家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。
新泰市做足“农业+”大文章,创新“农业+光伏”模式,实现年发电收入5亿元。发展“农业+电商”模式,建成平台36家,引导农民开设网店3752家。创新“农业+旅游”模式,打造百合节、葡萄节、樱桃节等13个农业文化品牌,打造见子山、新甫山等19处乡村旅游集散地。
新泰市按照种养规模化、加工精深化、经营品牌化、投资多元化发展思路,实施农业园区“建、扩、育、提”四级培育工程,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园区180个、规模养殖场474家,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,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分别达到315家、2634家、3084家。
为了凝聚合力,新泰市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联盟,以“链长制”推动各产业全链条发展,将全市1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按产业类别分成9个链条,分别确立“链主”企业带动发展。其中,以肉鸭为主导的畜禽加工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条,年屠宰能力达到2.6亿只(头)。
◀集聚要素 推进资源融合▶
新泰市用好“千万工程”经验做法,以全域思维加速乡村振兴,统筹推进农人、农地等工作,加快推动乡村振兴。培树农人。
新泰市坚持引育用管并举,培强村级带头人、农业经营人、农村青年人“三支队伍”。全市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大学生到村任职,1.5万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。与山东农业大学合建乡村振兴研究院,引进建成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新泰站和6家农业院士工作站,实施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建成国家级百合种质资源库。
盘活农地。新泰市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1300亩,组织实施“一村一实事”活动,滚动治理100个人居环境后进村。去年以来,完成121条148.3公里最差乡村道路改造,省、市、县三级“和美乡村”达到581个。获评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、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。
拓宽农贷。新泰市积极争取、统筹上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,集中投向乡村振兴重点片区。成立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公司驻新泰办事处,累计为1397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7.3亿元,放大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效应。
◀以点带面 实现效应共进▶
新泰市出台品牌创建奖励政策,实施名茶、名果、名菜、名粮、名药“五名”工程,鼓励会员企业发展特色产业,培育特色品牌78个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19个、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8个。发挥工商联平台优势,14个乡镇街道商会与12家行业协会、4家异地新泰商会签订助农惠农项目合作协议。招引落地乐垦农业等6个返乡助农创业项目,带动18个村400余户村民致富。联合执委企业与24个蔬果种植村达成合作,通过线上直播、线下直采等方式带动销售500余万元。镇街商会、会员企业结合实际开发就业岗位,解决1万余人就业问题。大力实施爱心帮扶,开展“民企三帮”和“同心圆梦”活动100余次,组织商会、执常委企业捐款捐物累计达180余万元。上海新泰商会组织返乡义诊联盟同3家医院签订合作意向,开展义诊活动10场次,接待到沪就诊群体207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