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释放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烈信号,掀开了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。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,本报开设“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当好排头兵·领导干部访谈”专栏,聚焦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”主题,邀请市、县(市、区)领导干部谈认识、讲措施、说打算,展现各地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的创新实践、落实举措。敬请关注。
以更加强烈的改革精神勇闯高质量发展新路
——访泰安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李兰祥
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,本报开设“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当好排头兵·领导干部访谈”专栏。本期访谈对话泰安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李兰祥,围绕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”等问题畅谈深化改革之道。
记者: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“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”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作出全面部署,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也就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提出系列改革举措。泰安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?取得了哪些成效?
李兰祥: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势所趋,更是泰安发展所需。针对泰安经济总量小、基础弱、发展不平衡的实际,我们坚持向“新”而生、向“质”图强,用改革的思路破解难题,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,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引擎、总抓手,聚全市之力转型升级传统产业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、谋篇布局未来产业,“441X”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,工业经济实现了总量、质量双突破,速度、效益双提升。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4个月保持8.7%以上增长,工业技改投资增幅连续2年位居全省前三位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.28%。走好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,闯出了泰安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路子,也让泰安摆脱了对煤炭、房地产、泰山门票收入的“三个依赖”。下一步,我们将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,坚定不移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,进一步突出“产业协同、数字赋能、能源革命、金融助力、技改升级、物流增效”,扎实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记者: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。泰安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?下一步有什么打算?
李兰祥:多年来,我们坚定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以泰山、大汶河、东平湖三大重点生态区域治理为核心,系统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环境综合整治、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、监管能力建设等工作,筑牢了黄河下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聚焦推进能源革命,从最具资源禀赋、地域特色、增长潜力的储能产业抓起,通过破冰项目先行先试、示范项目带动引领,先后建成了时为全省装机规模最大的泰安抽水蓄能电站、国内“首台套”1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、全球最大规模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一批大项目,初步构建起以抽水蓄能、盐穴储能、电化学储能为支撑,制氢储能、储热储气等为辅的新型多元储能体系,为全市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。截至8月底,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613.7万千瓦,占电力装机比重达到61.53%。下一步,我们将紧紧抓住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、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叠加机遇,持续抓好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,不断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,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条,全力打造集采盐制盐、储能储气、装备制造、源网荷储全链融合的储能产业集群,建设千万千瓦级“储能之都”,走好具有泰安特色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。
记者: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,是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。泰安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?
李兰祥:近年来,我们聚焦更高水平对外开放,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带与跨境电商融合,持续放大优质公共海外仓资源,积极带动企业和泰安特色产品“抱团出海”,全市外贸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。下一步,我们将充分利用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基础优势,扎实开展外贸高质量发展“三年提升”行动,积极推进开发区、综合保税区、公铁水联运大通道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发展,着力打好外贸、外资、外包、外经、外智“五外联动”组合拳,解决好开放与产业、财税、金融、人才等政策协同问题,引导企业用好“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”,持之以恒扩大增量、膨胀总量,优化结构、提升效益,聚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。